本科及以上学历,车辆工程、热能工程、机械工程、电气工程、材料科学、制冷与低温工程等相关专业。
硕士或博士优先(尤其在新能源热管理、电池热管理领域)。
工作经验
中高级岗位:3-5年以上经验,主导过整车热管理系统开发或关键子系统(如电池热管理、空调系统)项目。
新能源车企通常要求有纯电/混动车型热管理开发经验。
二、核心技能与技术能力
热管理理论基础
扎实的热力学、传热学、流体力学基础,熟悉热传导、对流、辐射原理。
掌握汽车热管理系统组成(如空调系统、电池冷却/加热、电机冷却、座舱热舒适性)。
系统设计与仿真
熟练使用热管理仿真工具(如ANSYS Fluent、Star-CCM+、KULI、GT-SUITE、Amesim)。
具备系统架构设计能力,包括液冷/风冷回路设计、热泵系统集成、多热源耦合分析。
熟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关键问题(如电池热失控防护、低温续航优化)。
工程开发与测试
熟悉热管理系统零部件选型(如电子水泵、PTC加热器、膨胀阀、换热器)。
能制定台架测试方案(如电池包温控测试、空调系统性能测试)及环境舱试验。
了解汽车开发流程(如V模型、DV/PV验证)。
跨领域知识
熟悉电池包热设计(液冷板/直冷方案、导热胶/相变材料应用)。
了解整车能量管理策略,优化热管理系统能耗(如热泵COP提升)。
对汽车电子控制(如热管理控制器HCM)有基本认知。
工具与标准
熟练使用CAD软件(CATIA、SolidWorks)进行结构设计。
熟悉汽车行业标准(如ISO 16750、GB/T 18384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)。
了解功能安全标准(ISO 26262)及ASPICE开发流程。
三、软技能与综合能力
问题分析与解决
能定位热管理系统的故障(如冷却液泄漏、温度分布不均)并提出改进方案。
团队协作
与电池、电机、空调、控制算法等团队紧密合作,平衡系统性能与成本。
文档与沟通
编写技术文档(需求规范、DFMEA、测试报告),清晰汇报技术方案。
创新意识
跟踪前沿技术(如二氧化碳热泵、余热回收、智能温控算法)。
四、优先考虑条件
行业经验
新能源车企(如比亚迪、蔚来)或电池企业(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电池)热管理开发经验。
参与过量产车型热管理系统开发项目。
技术专长热管理开发经验。
参与过量产车型热管理系统开发项目,
技术专长
掌握热管理控制策略开发(PID 控制、模糊控制)
熟悉 CFD 仿真优化或热管理算法(如基于MATLAB/Simulink的模型预测控制)
语言与认证
英语熟练(阅读外文文献、国际技术交流)
持有热管理相关认证(如 SAE 热管理工程师、六西格玛绿带)。
五、岗位职责(示例)
负责整车热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及子系统(电池/电机/座舱)性能匹配
主导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,优化温度场均匀性、能耗及成本。
制定试验方案,分析台架/实车测试数据并迭代设计。
协同供应商完成关键零部件(如冷媒回路组件)选型与验证
支持功能安全分析(HARA、FMEA)及系统合规性认证
六、行业差异
新能源汽车:侧重电池热管理、热泵系统、低温续航提升、能量高效利用。
传统燃油车:关注发动机冷却、空调系统效率、尾气余热回收。
商用车/特种车辆:需应对极端工况(如重卡长时间高负荷运行、军用车辆环境
适应性)。
七、技术趋势(加分项)
智能热管理:AI驱动的温控策略、车-云协同优化:
新材料应用:高导热复合材料、相变材料(PCM)
跨域融合:热管理与整车能量管理、自动驾驶系统的联动(如预冷/预热策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