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区舞蹈编导职位描述
一、职位定位
作为景区文化的「肢体语言译者」,负责将地域文化、自然景观、历史传说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蹈作品,打造「一步一景一舞」的沉浸式体验。需兼具舞蹈艺术功底与文旅场景思维,在实景舞台上实现文化叙事与空间美学的深度融合,成为景区演艺体系的核心创意引擎。
二、核心工作职责
1. 文化基因解码与舞蹈语言转化
- **在地元素提取**:
- 深入研究景区文化素材(非遗民俗、神话传说、自然特征),如少数民族服饰纹样、古桥建筑结构、季节性景观(樱花/冰雪),提炼可舞蹈化的核心符号(如将「苗族银饰摆动韵律」转化为肢体语言,把「瀑布水流轨迹」抽象为群舞队形)。
- 参与景区文化采风(走访非遗传承人、查阅地方志),确保舞蹈动作的文化准确性(如还原古代祭祀舞蹈的特定手势,保留地方舞蹈的原生律动)。
- **主题创作规划**:
- 为景区核心场景(如古街、湖面、山顶)定制专属舞蹈剧目(如《古街商韵》《湖光水袖》《山巅祈愿》),设计「一景一舞」的差异化内容矩阵,兼顾驻场演出、快闪互动、短视频引流等多元场景需求。
2. 实景舞台编舞与场景适配
- **空间叙事设计**:
- 结合景区地形地貌编舞(如在石板路设计「轻踏步」表现古人行走韵律,在溶洞利用高低差设计「垂落与攀升」的肢体冲突),巧妙运用自然景观(树木、流水、光影)作为舞蹈「天然道具」(如演员依托古树完成旋转,借湖面倒影增强视觉层次)。
- 开发「行进式舞蹈」(游客跟随演员动线游览,如古镇街巷中分段呈现「茶商运输」「市井生活」主题舞蹈),设计「游客可参与」的互动片段(如邀请儿童模仿动物主题舞蹈动作,情侣学习定制化双人舞)。
- **多元风格融合**:
- 根据景区定位切换编舞风格(自然景区的空灵现代舞、文化古镇的传统民俗舞、主题乐园的活力街舞),尝试跨舞种创新(如将太极元素融入古典舞,用街舞表现非遗武术),适配不同客群审美(亲子家庭的趣味舞蹈、年轻群体的网红打卡舞)。
3. 全流程创作与团队协作
- **从创意到落地**:
- 独立完成舞蹈作品的创意方案(含主题阐述、动作设计、服装道具建议),配合导演/舞美团队细化场景调度(如演员出场动线、灯光聚焦节点),确保舞蹈与音乐、舞美、实景的协同叙事(如舞蹈高潮时触发湖面喷泉,增强视听冲击)。
- 主导演员排练(分解动作细节、矫正肢体表现力),根据演员特质调整编舞(如为柔韧性强的演员设计高难度托举,为表情生动的演员增加特写镜头动作),定期组织「实景彩排」磨合场地适应性(如测试雨天石板路的防滑动作)。
- **跨部门协同**:
- 与景区文化顾问确认舞蹈文化内核的准确性,对接服装道具组设计符合舞蹈意境的服饰(如为「云海主题舞」定制渐变白纱裙,裙摆模拟云雾流动),配合新媒体团队制作舞蹈高光片段用于线上传播。
4. 剧目迭代与体验升级
- **动态优化机制**:
- 收集游客反馈(如「某段舞蹈节奏过快」「希望增加互动环节」),定期迭代现有剧目(如缩短复杂队形变换时间,增加30秒游客跟跳教学段落),保持内容新鲜感(如每季度推出季节限定版舞蹈,冬季加入「踏雪」主题动作)。
- **IP孵化参与**:
- 为景区原创IP角色(如吉祥物、传说人物)设计专属舞蹈标识(如景区鹿形IP的「三点头部动作+轻盈跳跃」,形成品牌记忆点),参与IP剧情短片拍摄(如舞蹈演绎IP起源故事,同步在景区大屏与短视频平台传播)。
三、任职要求
基础技能
- **专业功底**:
- 5年以上舞蹈编导经验,3年以上文旅/实景演出编舞经历(需提供2个以上景区舞蹈作品视频,含排练花絮与实景演出片段),精通至少2种舞种(民族舞/古典舞/现代舞/创意编舞),具备独立完成90分钟以上舞剧编创的能力。
- 熟悉舞蹈解剖学与运动力学,能根据演员体能设计安全且富有表现力的动作(如避免在湿滑地面编排高难度旋转,为中老年演员设计低强度互动动作)。
- **文旅理解力**:
- 能从「游客体验」视角编舞(如在景点入口设计「欢迎舞」拉近与游客距离,在出口编排「不舍回眸」动作触发分享欲),懂得通过舞蹈节奏控制游客动线(如缓慢舞蹈引导驻足观赏,快节奏舞蹈带动跟随探索)。
- 擅长将抽象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肢体语言(如用群舞队形变化表现历史朝代更迭,通过独舞演绎传说人物的内心情感)。
核心能力
- **场景化编舞思维**:
- 拒绝「脱离实景的纯舞蹈创作」,能针对不同场地特性设计专属动作(如在狭窄巷弄侧重上半身韵律,在开阔广场运用大跨度走位;利用古建筑梁柱设计悬挂、攀爬等「环境互动动作」)。
- 具备「多维度叙事」意识,同步考虑舞蹈的「视觉观赏性」与「文化传播性」(如某段舞蹈既要有社交媒体传播的「高光定格动作」,也要有经得起文化考证的历史隐喻)。
- **团队协作与执行力**:
- 能清晰向演员阐释编舞意图(如通过故事板、视频参考片段辅助理解),快速调整方案适应演员能力差异(如原设计的高难度托举动作改为双人牵手旋转);与舞美、灯光团队高效沟通(如明确「舞蹈高潮时需要暖黄色追光聚焦演员面部表情」)。
加分项
- 有非遗舞蹈编创经验(如成功改编某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为景区驻场秀,附文化部门认证或游客好评),或参与过知名实景演出(如《印象刘三姐》《又见平遥》)的编舞工作。
- 掌握基础舞台机械、投影技术应用(如设计「演员与光影投影共舞」的互动效果),或具备音乐制作、服装设计能力(可独立完成舞蹈作品的全案创意)。
- 持有舞蹈编导专业认证(如中国舞蹈家协会编导证书),或在文旅演艺类比赛中获奖(如全国旅游演艺创意大赛奖项)。
四、申请材料
1. 必备材料
- **作品集**:
- 2个以上景区/文旅舞蹈编创案例(需包含创意阐述、动作设计手稿、实景演出视频及游客反馈,如「《古镇晨韵》编舞:提取豆腐作坊劳作动作,游客评价‘看懂了古人的生活节奏’」)。
- 针对目标景区某一景点的「3分钟编舞方案」(如为景区古桥设计舞蹈,需说明文化切入点、动作亮点、与桥体结构的互动设计)。
- **简历要求**:注明擅长的舞种、过往接触的景区类型(自然类/文化类/主题乐园)、独立编创的最长舞剧时长,及对「景区舞蹈编导」岗位的理解(200字以内)。
2. 加分材料
- 原创舞蹈动作设计图、编舞故事板、排练现场指导视频(体现从创意到落地的把控能力)。
- 对目标景区的文化调研报告(如分析其可舞蹈化的3个核心元素,及对应的编舞方向建议)。
五 、工作场景说明
1. 核心工作地点
- **创作场景**:景区专属排练厅+ 实景舞台(每周2-3天在景点实地编舞,记录不同时段光线对舞蹈视觉效果的影响,如夕阳下的金色光影适合慢动作演绎)。
- **协作场景**:与演员在排练厅磨合动作细节,在景区会议室与舞美、灯光团队沟通舞美方案,定期到游客中心收集反馈(如观看监控视频分析游客对舞蹈的驻足时长)。
2. 协作团队
- 直接对接:景区演艺总监(汇报创作进度)、演员团队(主导排练)、舞美设计师(确认服装道具、舞台调度)。
- 跨部门联动:文化顾问(校准文化准确性)、新媒体运营(提供舞蹈传播素材需求)、游客服务部(了解游客体验痛点)。
3. 工作节奏
- 创作周期:新剧目编舞周期2-4周(含采风、构思、排练、实景磨合),日常负责现有剧目优化(每周1次细节调整,如根据游客年龄层调整互动动作难度)。
- 演出配合:旺季(节假日、暑期)需现场监看演出,实时记录演员表现与游客反应;淡季集中开发新剧目,参与景区年度演艺规划会议。
六、职位亮点
- **用身体书写景区故事**:你编创的每个舞蹈动作,都是景区文化的「肢体标点」——或许一个甩袖能让游客记住古镇的商道传奇,一段群舞能让自然景观拥有情感温度。
- **在真实风景中创作**:当别人在办公室画分镜,你在古桥头看行人脚步;当别人对着屏幕剪视频,你在竹林里数风的节奏——你的灵感来源,是触手可及的山水与活态的文化。
加入我们,让舞蹈成为景区的「流动诗篇」,每个跳跃与旋转,都在游客心中种下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与记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