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方式:视频或线下 均可选择。
项目:华为智能汽车
产品:车载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车载控制器
职位名称:压铸结构工程师/压铸产品设计工程师/压铸工艺工程师
【岗位职责】:
一、产品设计开发
1.负责压铸件(铝合金、镁合金等)的结构设计、优化及可行性分析,确保满足性能、成本及工艺要求。
2.使用CAD(如SolidWorks、UG、Pro/E等)完成3D建模和2D图纸绘制,标注工艺技术要求(如拔模角、壁厚、加强筋等)。
3.参与新产品开发全流程,协同项目团队完成从概念设计到量产的交付。
二、工艺优化
1.分析压铸工艺缺陷(气孔、缩松、流痕等),提出改进方案并验证。
2.优化模具设计方案(分型面、浇注系统、冷却系统等),提升良品率及生产效率。
3.熟悉压铸参数(压力、速度、温度)对产品质量的影响,制定工艺标准。
三、仿真与验证
1.运用模拟软件(如MAGMA、AnyCasting)进行充型、凝固、应力分析,提前规避潜在问题。
2.主导或配合试模、样件检测(尺寸、X光、CT等),输出改进报告。
四、跨部门协作
1.与模具、生产、质量部门对接,解决量产中的技术问题。
2.支持供应商技术评审,参与模具验收及工艺审核。 成本控制 通过材料选择、结构轻量化、工艺简化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。
【任职要求】:
一、教育背景:本科及以上学历,机械设计、材料成型(铸造方向)、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。
二、经验要求:
1.2年以上压铸结构设计/工艺开发经验,熟悉压铸件设计规范(如DIN/GB标准)。
2.有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压铸项目经验者优先。
三、技能要求
1.精通压铸工艺及常见缺陷对策,了解模具结构及制造流程。
2.熟练使用CAD/CAE软件,具备仿真分析能力。
3.熟悉材料特性(如ADC12、AZ91D)及后处理(热处理、表面处理)。
四、其他能力
1.具备DFM(面向制造的设计)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2.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,英语读写能力(可选)。
3.熟悉高压压铸(HPDC)、半固态压铸等先进工艺。
4.了解行业趋势(如一体化压铸、低碳铸造技术)。
【福利待遇】
薪资,五险一金(全额公积金),奖金,双休,满足月工时后周末双倍加班费;各类培训。
各类假期,园区食堂(早中晚),节日礼品,丰富的团建活动,下午茶,氛围nice,领导nice。
其他:年度免费体检、商业保险、弹性时间等。
【车载传感器(如激光雷达)的未来技术趋势分析】:
1. 技术发展方向
1.1-固态化与小型化:
趋势: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(旋转部件)逐渐被固态激光雷达(MEMS、OPA、Flash)取代,体积更小、成本更低、可靠性更高。
影响:结构设计需适应无运动部件的封装要求,如散热和密封优化。
1.2-更高性能与分辨率:
趋势:探测距离从150米向300米+延伸,点云密度提升(如192线→512线),支持L4+自动驾驶。
影响:对光学镜片、校准结构、抗振动设计提出更高要求。
1.3-多传感器融合:
趋势:激光雷达与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深度融合(如前向融合架构),需硬件共形设计。
影响:结构工程师需考虑多传感器布局的兼容性与干扰屏蔽。
2. 成本与量产化
2.1-成本下降:
现状:激光雷达单价从数万美元降至500-1000美元(如禾赛AT512)。
驱动因素:芯片化(VCSEL替代边发射激光器)、规模化生产、工艺改进(如塑料光学件替代玻璃)。
2.2-制造工艺革新:
趋势:压铸一体化外壳、自动化校准线普及,结构设计需适配量产工艺(如减少人工调试环节)。
3. 材料与可靠性
3.1-轻量化材料:
应用:铝合金压铸件(减重30%)、碳纤维复合材料(高端车型)。
挑战:需平衡强度与EMC屏蔽效能。
3.2-环境适应性:
需求:防水防尘(IP6K9K)、宽温域(-40℃~85℃)设计,结构密封方案(如硅胶圈+激光焊接)。
4. 行业竞争与标准化
4.1-市场格局:
头部玩家:Luminar(长距)、Innoviz(MEMS)、禾赛(车规量产)技术路线分化。
车企选择: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,其他车企(蔚来、小鹏)多采用“激光雷达+视觉”冗余方案。
4.2-标准化需求:
趋势:接口标准化(如车载以太网)、安装位置统一(车顶/前格栅),结构设计需预留适配性。
5. 新兴技术影响
5.1-4D毫米波雷达:
挑战:4D雷达在部分场景可能替代低线数激光雷达,结构需支持多传感器集成。
5.2-光子集成电路(PIC):
潜力:将激光雷达光学系统芯片化,未来或颠覆现有结构设计逻辑。
【结构工程师的启示】:
1.技能升级:学习光学基础知识(如菲涅尔透镜、光路校准),掌握多物理场仿真(热-力-光学耦合)。
2.设计重点:从“单一机械设计”转向“光机电一体化”思维,关注传感器融合的共形设计。
3.材料与工艺:熟悉压铸/注塑工艺,探索低成本轻量化方案(如镁合金、工程塑料)。
【总结】:
未来车载传感器将向高性能、低成本、高集成度方向发展,结构工程师需在轻量化、环境可靠性、量产适配性上持续创新,同时关注跨学科技术(如光学、芯片)的融合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