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供应商评估与选择
制定评估标准:建立供应商质量审核体系,涵盖质量体系、生产能力、交付能力等。
现场审核:执行供应商工厂审核,识别潜在风险(如工艺缺陷、设备老化),推动整改。
新供应商认证:主导新供应商导入流程,评估其质量稳定性与合规性,确保符合行业标准
2. 质量控制与检验
来料质量监控:设计抽样检验方案(如AQL标准),运用SPC工具分析数据趋势。不合格品处理:主导MRB会议,决策退货/返工/特采,跟踪供应商CAPA(纠正与预防措施)。
检验标准制定:编制检验指导书(SIP),培训IQC团队使用检测工具(如CMM、光谱仪)。
3. 质量问题解决
根本原因分析:使用8D报告、5Why、鱼骨图等工具定位问题根源(如材料批次不良、工艺参数偏移)。
投诉处理:协调跨部门团队处理客户投诉,确保供应商整改措施有效(如修改FMEA控制计划)。
追溯与预防:建立供应链可追溯系统,防止问题扩散(如批次隔离、供应链断点分析)
4. 持续改进
绩效管理:定期发布供应商质量评分(如DPPM、OTD),淘汰低绩效供应商。
推动改进项目:主导QCC活动,协助供应商实施精益生产或六西格玛项目,降低缺陷率。
流程优化:应用自动化检测技术或数字化系统(如MES),提升检验效率。
5. 跨部门协作
与采购协同:参与合同谈判,明确质量协议(如赔偿条款、质量目标)。
支持研发与生产:在新产品开发阶段(APQP流程)提供质量输入,验证供应商样品(如PPAP签署)。
风险管理:评估供应链中断风险(如地缘政治、自然灾害),制定备选方案。
6. 文档与合规
记录管理:维护供应商质量档案(如审核报告、整改证据),确保符合ISO 9001文档控制要求。
变更管理:审批供应商工程变更(如材料替代、工艺调整),验证变更后质量稳定性。
合规审查:确保供应商符合环保、安全,拥有相关资质